探秘香港高校里的湖南学子:住豪宅边玩边学/图

2012-05-03 11:28:55 [来源:凤网/今日女报] [作者:刘洋 陈泱] [编辑:刘颖]
字体:【

我在香港读大学 怎么去香港读大学 香港读大学费用

我在香港读大学:罗杨

  学生篇·湘籍学子眼中的香港校园生活>>

  住在市值二三百万的“豪宅”里边学边玩

  人物档案:

  罗杨,湖南长沙人,本科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,现为香港大学生物医学系在读硕士生

  长沙妹子罗杨是北京大学的“落跑族”。

  2007年,香港浸会大学来湖南招生,开出高达40万港币的奖学金(一等奖学金),相当于4年的学费与生活费“全包”——在当年的高考中摘得650分的罗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,最终放弃北京大学递来的橄榄枝,选择赴港。

  尽管并不讳言丰厚奖学金的诱惑,但罗杨向今日女报/凤网记者坚称,自己更看重的是香港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,以及更为可观的机遇与挑战,“对于这点,过来之后我没有失望”。

  生活节奏比长沙快一倍

  与这座著名的国际化都市第一次亲密接触,罗杨原本计划是要细细打量“对方”、务求留下个深刻的第一印象的,谁知却在大巴车上睡着了。等到睁开迷蒙睡眼时,罗杨发现自己已置身香港的繁华街区:红绿灯“嘀嘀嘀”地急促转换,大街上男男女女无不步履匆忙……她忍不住感慨:原本以为湖南人已经够爽利了,没想到香港的生活节奏竟比长沙要快出一倍还不止!

  这种对“效率”的看重同样体现在校园氛围中。浸会大学的奖学金是“分(学)期付款”的——为了不让学生有所懈怠,每学期的功课必须达到规定等级,才能得到下学期的奖励。

  当期的奖学金由学校在开学前转到学生的银行卡上。罗杨很快便欣喜地发现,除缴纳每学期约36000元左右的学费及预留出生活费外,就连参加社团活动以及购置一些额外用品的开销,奖学金都足够支付了。

  第一学期,在基本没再由父母为自己开支任何费用的情况下,罗杨还略有盈余,她用这笔钱“奖励”了自己一台数码相机。

  半夜里被拖起来开Party

  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,房价堪比天价,浸会大学却依然秉承“住得舒服才能学得用心”的理念,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好的生活环境。罗杨说,她与一名室友合住的寝室,以市值论价值在两三百万港币左右。

  充分的自由度在入校之初便得以体现——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喜好、性格等,为其搭配“合得来”的室友。此外,也不存在“男生不能进女生楼”一说。“寝室条件很好,除全天候供电、供热水外,每个楼层还设有公共厨房,配备了微波炉、电磁炉、冰箱等,方便愿意‘开小灶’的学生……”

  罗杨用了“时髦”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大学生活:在这边,半夜里常常会有人来敲门邀请你参加Party,一起High到天亮;没人替你或敦促你制定学习计划,没有辅导员,甚至没有班级的概念,但需要帮助时总能及时联系上相应导师;身边几乎看不到“一心只读圣贤书”的人,因为就连校长都鼓励学生们尽情玩乐……“刚来的那年,一到打折季,我们几个关系比较近的内地女生便几乎每天都在逛街购物,还帮内地的朋友代购。”

  跟着TVB电视剧学粤语

  决定赴港前就知道香港高校普遍使用英文教学,因此,“英语还不错”一直是罗杨的一颗“定心丸”,可来了之后才发现,不懂粤语依旧是行不通的。

  “好在学校的网站上可以收看到当地所有电视台,我就专挑粤语长片,边看边留意演员们的发音——一部几十集的TVB电视剧看下来,粤语就能听懂七八成了。”听力很快便没多大问题了,“说”却长久困扰着罗杨,直到如今,她与人交流时仍习惯性先用英语或普通话,除非对方实在听不懂,才会勉为其难地讲粤语。

  对于浸会大学著名的“高桌晚宴(从英国牛津、剑桥大学传统的学堂晚餐基础上发展而来,有一套较完整的仪式,学生被要求正装出席——编者注)”,罗杨告诉记者,自己在大学期间只参加过一次。之前会由相关老师传授礼仪、化妆、舞蹈等知识与技巧;女生一律要求化妆、着礼服,男生则须西装革履;晚宴中会有知名人士演讲,餐后还会举行舞会……“新生大都很向往,毕竟是一种西方文明的体验嘛,但实际上那些繁文缛节也挺累人的,呵呵。”

  上课比在内地轻松很多

  浸会大学的学生在进校之初都会分配到一个校园系统邮箱,罗杨的邮箱中每日能收到十多封电子邮件,大多是校内各项活动的通知,“只要你有足够的精力,保证不会错过任何机会——在香港,面对轰炸而来的信息,想要充耳不闻是很难的。”

  刚入校时,罗杨曾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英语老师提出学业中的疑问,第二天,老师在回信中不仅给出详细解答,还为她指出英文书信格式上的不足,文末更不忘为她打气……这次的经历让罗杨感触很深:在香港,再牛的教授也绝不会板起面孔示人,不论学业还是个人职业方向,都能得到他们中肯的分析和建议。“就连聊天时用的语言,也是你用普通话他就用普通话,你讲粤语他就回粤语——充分尊重你的习惯。”

  在香港读书,课程大都没有固定教材,教学大纲、参考书目、课件什么的通通发布上网。这让罗杨感觉上课比在内地时轻松很多,可以心无旁骛地听讲,而无需被笔记分散精力;同时也让老师的观点不受局限,可以更活跃与跳脱。

  最令罗杨印象深刻的是“香港社会与文化”这门专为新入港学生设计的课程。“讲课的不是什么教授,而是正儿八经的香港警察。‘老师’带我们去了最豪华的影院看电影,也深入到街边简易舞台欣赏粤剧——目的就是让我们更快地了解香港。”

  对在港就业充满信心

  如今,罗杨已是香港大学生物医学系的一名硕士研究生。学校每月发给13000港币的科研补助,“在香港,这相当于一名本科毕业生初入职场的薪酬水平。”

  除跟着导师做研究,闲暇时间,罗杨还在香港历史最悠久的玛利亚医院实习。对于未来,她早有了规划:留在香港就业或继续读博。“从申请工作到制作简历,再到面试技巧,直至最后与公司签约,港大就业服务中心会针对每位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,给予一对一的指导。因此,对于找工作,我并不担心。”

今日热点
焦点图